小学三年级语文《所见》优秀教案【优秀6篇】-凯发体育app官网

《所见》是一首五言绝句,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。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,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。读书是学习,摘抄是整理,写作是创造,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伙儿分享的6篇所见的相关文章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古诗《所见》的教案 篇1

教学目标:

1、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识记本课生字“牧、童、骑、闭”,学习部首“马字旁”。

2、学会吟诵古诗,读出古诗的趣味,熟读成诵。

3、借助看图说话,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,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。

教学重点:

学会吟诵古诗 ,熟读成诵。

教学难点:

借助画面,展开合理想象,看图说话。

教学过程:

一 看图说话,揭示课题。

(一)出示第一幅图,看图说话,学习生字。(图一:牧童骑在牛背上,张大嘴巴唱歌。)

1、看图,用“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”句式练习说话,随机学习“骑”。

2、初步了解牧童,学习生字“牧”和“童”。

(1)简介“牧童”,出示“mù tóng”拼读音节。

(2)说说记字好方法(“牧、童”)。

(3)老师范写,引导学生注意看清字的笔顺笔画,正确书写。

3、用上“牧童”这个词说话。

(二)出示第三幅图,看图说话。(图二:牧童站在树下,抬头看知了。)

1、看图,用“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” 练习说话。

(三)揭示诗名,了解诗作者。

过渡:刚才,小朋友用一句话把你们看到的画面说清楚了,有位诗人把他所看见的情景写成了一首诗。

1、出示:所见 , 齐读诗名。

2、出示:yuán méi ,指名拼读。

3、出示:清 袁枚 让学生了解袁枚是清朝的一位诗人。

二 初读古诗,指导朗读。

(一)初读古诗,随机正音。

1、自由读古诗,要求:借助拼音,读准字音,做到不加字,不漏字,不改字。

2、 正音:(振(zhèn)、林樾(yuè)、意(yì)欲(yù)、鸣(míng))

振?林樾(“樾”就是树阴的意思)??振林樾?(什么振林樾?)歌声振林樾。

意欲?(意欲干什么?)意欲捕鸣蝉?随机正音“捕、鸣”。

3、再读古诗(自由读 指名读)

(二)再读古诗,正确停顿。

1、老师范读。

2、学生练习(自由练读?同桌互读?指名读)

3、齐读。

三 图文对照,说清图意,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。

1、看图,找出与画面相对应的诗句。

2、仔细观察图一,看清图意,练习说话。

(1)(出示图一)引读诗句。

(2)听听歌声,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赞美这歌声。

(3)(出示)骑 唱歌 歌声…… 借助提示,说清图意。

(4)同桌练说

3、仔细观察图三,看清图意,练习说话,学习生字“闭”。

(1)(出示图三)看图思考:牧童站在树下,他究竟想干什么?

(2)根据学生回答,引读诗句?意欲捕鸣蝉,忽然闭口立。

(3)学习生字“闭”。

(4)理解“闭口”,引导想象牧童的心理活动,感受牧童的聪明与可爱。

(5)(出示) 一声不响 站 想 , 借助提示,说清图意。

4、根据诗的内容,想象画面,练习说话。

(1)联系图一和图三的内容,启发想象

(2)出示图二 听到 看到 ,借助提示,练习说话。

(3)学生自由练说

5、出示(图1??3),按一定的顺序把句子说清楚。

(1)同伴合作讲故事

(出示)图1:骑 唱歌 歌声

图2:听到 看到

图3:一声不响 站 想

(2)学生自由练说。

(3)指名3位同学配合说话。

6、男女生比赛读。

四、 背背唱唱。

过渡:你看,诗人袁枚用简简单单的四行诗句把自己所看到的情景告诉了我们,还引发了我们的想象,这古诗真是太有魅力了!

1、同桌互背,指名交流。

2、吟唱古诗

(1)听录音

(2)生跟唱

五、 布置回家作业。

师:今天,我们通过读读,说说,背背,唱唱的方式学习了古诗《所见》,回家后,大家可以把古诗背诵或者唱给爸爸妈妈听,也可以把古诗中有趣的故事讲给他们听!

古诗《所见》的教案 篇2

【教学目标】

1、认识“所、牧”等12个生字,会写“诗、林”等6个字。

2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、背诵古诗。

3、有朗读古诗的兴趣。

【教学重难点】

识记、运用、书写生字。

【教学准备】

1、插图、录音机。

2、生字卡片。

【教学过程】

一、引入、揭题

1、同学们,这是什么?

(出示知了图)

蝉(正音)

谁想给大家提个醒,读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?

2、谁听过它的叫声?能学它叫一叫吗?

3、听到它的叫声,你知道一年四季的哪个季节来了?

4、谁有过想捉蝉、捕蝴蝶、老小蝌蚪的经历或想法?

古时候,就有一位诗人叫袁枚,曾经见过一个放牛的孩子想捉树上的蝉,还把这个情景写成了一首诗,同学们想听一听吗?

(放录音)

5、出示课题:

所见

(同学们,这首诗的名字叫所见)

6、读课题:

所(正音)

理解“所见”。

(谁能告诉老师,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)

二、初读古诗

1、请同学们再听一次录音,边听边小声地跟着读一读。

2、接下来,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,读之前,老师想问,读的时候,假如你遇到不认识的字,这么办?

归纳方法,自由读

3、谁想来读着首诗的同学请站起来大声读。

4、现在来个比赛,看南同学读的棒还是女同学读的棒。

5、还有那位同学想读这首诗?

6、谁来评平他读的声音怎么样,字音怎么样?

7、齐读。

三、识字写字

过度: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,古诗上的字你都会读了吗?

1、读字(指着有颜色的字):

正音。

2、真棒、假如这些字没有了拼音,离开了课文,你还会读么?

(出示小黑板)读词。

(出示字卡)自己读,开火车读。

3、同学们请看这个“黄”字,你能一口气用它来组三个词,并选一个词来说一个句子吗?

4、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几个字,(出示四会字)假如我们要写它的话,要注意些什么?

(观察、汇报)

5、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?

(指导书写)

6、同桌互相评一评,看要提醒对方那一笔写得不漂亮,那一笔写得很漂亮。

四、理解词语、诗句

同学们,这时,我看大家有点累了,老师想跟大家玩个游戏好吗?

1、玩游戏:

指图说词(黄牛、牧童、鸣蝉、林樾)。

说规则,理解“林樾”。

2、玩游戏:

说词表演动作(捕鱼、捕蝴蝶、鸣、叫、喊)。

说规则,理解“歌声震林樾──忽然闭口立”。

3、同学们,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,看看那里还有不明白的?

质疑。

4、表演读诗。

五、指导读书

1、小朋友,注意老师在古诗上标上的符号,你能细细读一读,把古诗读得更感人吗?

牧童骑黄牛,歌声振林樾。

意欲捕鸣蝉,忽然闭口立。

引导。

2、齐读古诗。

六、背诗

过渡:同学门真棒,这回老师想考考大家,我把黑板上的一些字擦掉,看你们能不能读出来。

1、擦字(黄牛、歌声、鸣蝉、闭口立)背。

2、擦字(牧童、林樾、意欲、忽然)背。

《所见》教案 篇3

【教学情景】

袁枚诗作的《所见》描写了一个乡间牧童坐在牛背上,在林中快乐地边唱歌边放牛,突然间见到了一只蝉,想把它抓住,所以闭上嘴巴,跳下牛背这一动静结合的有趣的画面。

本诗生动有趣,生活情趣盎然,诗情画意,跃然纸上。

播放笛子曲:《快乐的小牧童》,课件出示画面:牧童骑在黄牛背上,快乐地唱着歌儿。

师:(动情地)你们看,你们听,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,他摇呀,晃呀,就像坐在摇篮里,真舒服呀!小树林里,花儿在笑,风儿在吹,蝴蝶儿在飞,多美呀!多快乐呀!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,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。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。

(牧童骑黄牛,歌声振林樾。)

(学生自由练读──点读──点读──男生读齐读)

师: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,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?

生:我是这样骑黄牛的。

(边说边做动作)

师:做上动作,你再来读这两行诗,看看是什么感觉?

生:(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。)

师: 好神气呀!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?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,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

哦!

(播放笛子曲:《快乐的小牧童》)

生:(骑黄牛,读古诗。)

师: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,他的歌声那么嘹亮!(突然停止音乐)“嘘!咦?歌声怎么停了?你们看,(出示画面: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。)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?他为什么不唱了呀?”

生:因为他可能唱累了,想歇一会儿。

生: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。

生:小树林里没别人,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,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。

师:你为什么这样想啊?(让学生观察画面和联系诗句。)

生: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,大树上有一只蝉,所以我这样想。

生:还有诗的后面说了,“意欲捕鸣蝉,忽然闭口立。”就是说他想住蝉。

(学生在你一言,我一语中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。)

师: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,特别想把它捉回家,于是,就马上停止唱歌,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。咱们读这两句

的时候,可要小点声,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!”(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。)

(自由朗读)

师:谁来读一读?

生:(很大声地读)

师:哎呀,蝉儿飞跑了,你太大声了。你再读一读。

生:(小声地读)

师:我们一起来读一读,注意,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。

生:(齐读)

师:你们说,小牧童捉到蝉了吗?

生:(众说纷纭,有的认为捉到了,有的认为没捉到。)

师: 你说捉住了,怎么捉住的?来,到讲台上来试一试,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“蝉”的?(指大树上的“蝉”)

生1:(上台后没有捉到蝉,太高了。)

师:哎呀,树太高了,够不着,怎么办哪?快帮小牧童想想呀!

生2:用他手上的竹竿靠近蝉,然后让它爬下来。

师:好主意,那你来试一试!

生3:骑到黄牛身上去,踩在黄牛的背上,就可以够得着蝉了。

师:好办法呀!那你也来试一试!

生:(把小凳子当黄牛,踩在黄牛上捉住了“蝉”。)

(鼓励孩子有独特的意见,引导孩子帮小牧童想办法,克服困难,把蝉捉住。让孩子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模拟表演,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蝉。)

师: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,你高兴吗?

生3:高兴。

师:这只“蝉”就是你的了,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!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?(喜欢)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吧!

师: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,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。

(练习背诵)

教学反思

古人云:“诗有别趣,非关理也。”《所见》中那个天真烂漫、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。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,是那样自在神气!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,那屏住呼吸,眼望鸣蝉的神情,又是多么专注啊!整首诗童趣横生,情趣盎然。因此,诗趣,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。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,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,浑然忘我。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,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。那么,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?

第一、运用多种艺术手段,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,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

诗重趣,想觅得诗趣,须进入诗境。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,只要通过想象,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,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。本节课的教学,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,优美的笛声,情趣的画面,让学生在《快乐的小牧童》的笛声中,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,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,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……于是,整首诗不再是 20个汉字的排列,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,是生动的画面,是盎然的诗趣。

第二、通过反复朗读,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,诵出趣

歌是唱出来的,诗是诵出来的,诗只有朗读出来,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。在这一课中,诗歌的理解,诗意的体会,诗情的领悟,都是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吟诵来完成的。学生在吟诵中,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;在吟诵中,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;在吟诵中,孩子们化牧童为“我”,化 “我”为牧童。正所谓:“文章读的极熟,则

《所见》教案 篇4

学习古诗《所见》。

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古诗;通过朗读,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,天真可爱。

一、激趣导入。

1、沈老师知道,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,也会背很多的古诗,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?(指名背诵)

--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

2、揭题,释题。

齐读课题。"所见"是什么意思?你知道吗?(指名说说)

小结:所见--所看见的事物(东西)

3、出示课文插图投影:

《所见》这首诗,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。让我们也来看看图,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?

二、初读课文。

1、出示小黑板:预习"三读"法:

一读:读准读通课文。(大声朗读)

二读:划出生字,记住字形(不出声音默读)

三读:读懂句子,学会提问。(轻声读)

2、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"预习三读法"来预习一下课文。

把不懂的字、词、句子用横线加上"?"划下来。如:?

3、学习生字。

(1)、预习好了,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?(出示带拼音的生字)

自己练读、指名读、开火车读。

(2)、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。(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)

自己练读、指名读、齐读。

(3)同桌对读,检查。

三、精读课文。

1、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?指名读(两名)

2、播放音乐,教师范读。

学生闭上眼睛听,初次感悟、体会诗句的意思。

3、学生练读全诗。(4人组内合作朗读)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。

4、在4人组内交流: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?有不明白的地方吗?

5、全班交流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?(教师相机解决问题)

预设问题:什么叫"振林樾"?(传遍了树林)

"意欲"是什么意思?(想要做什么事情)

6、理解诗意。

(1)出示课文插图。

a师指"牛与牧童"图问: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?(牧童骑黄牛)

b放录音(牧童歌唱的声音)听!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,他的歌声怎么样?

牧童骑在黄牛背上,歌声在树林里回荡。出示诗句:牧童骑黄牛,歌声振林樾。

c齐读诗句。

(2)、演示"牧童捕蝉"的动作及"蝉叫声"。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。

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,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。出示诗句:意欲捕鸣蝉,忽然闭口立。

齐读诗句。

(3)、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?(小组合作完成)

牧童骑在黄牛背上,歌声在树林里回荡。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,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。

(4)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。(指名读)

(5)多美的一首诗啊!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(配上音乐)

齐读--指名读--男女生读

四、读诗想画面。

1、教师配乐朗诵,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。

2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。(引背同桌对背齐背)

3、从"林樾"、"蝉鸣"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?

五、写字指导。

1、出示生字卡片,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。(指名说说)

2、说说�

林: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。

黄、童:中间一横要写长,其他的横要写短。

范写"黄"、"童"

六、编故事

学完了这首诗,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?小小组里讨论一下,试着编一个故事。

七、课后作业。

1、有感情地背诵古诗。

2、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,或者画下来。

《所见》教案 篇5

教学目标:

1、认识“牧”、“骑”、“振”、“樾”等字。

2、理解古诗意思,并能有感情地朗读、背诵这首诗。

3、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,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。

教学重点:理解古诗意思。

教学难点: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。

教学课时:1课时

教具准备:生字生词卡片、教学挂图

教学过程:

第一课时

一、导入:

1、同学们,瞧!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。天空那么蓝;远处是青青树林,池塘边,柳树上的嫩叶,象刚洗刷过似的。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。

2、看图了解诗意:

a、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?(指名说图意)

b、师概括诗意:夏季的一天,一个年少的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,唱着山歌在山间小路上行进。那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。忽然他听到了知了的叫声,就马上停止了歌唱,跳下牛背,站在那儿一动不动。

3、介绍作者:

a、这动人的画面不仅咱们看到了,一位清代的诗人也看到了,他的名字叫袁枚。

b、当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,就提笔将自己所看到的写成了一首小诗《所见》。

c、师范读全诗。

二、初读古诗

1、自由读诗歌,读准生字字音。

2、采取指名读,全班通读等多种方式检查读的情况。

3、指名学生朗读全诗。

4、学生自读诗文,质疑问难:

欲:在诗中的意思是“想要”。

樾:“树阴”的意思。“林樾”是指茂密的树林。

鸣:“叫”的意思。

捕:“捉”的意思。

三、精读古诗

1、读第一、二句。

(1)说说你读懂了什么?(放牛的孩子,骑在牛背上。他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。)

(2)指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全句,边读边想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。

(3)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。

2、读第三、四句。

(1)读第三、四句。牧童在干什么?(观察他的表情。)

(2)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?(学生找到“鸣”字。)

(3)读到这里,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?(活泼,顽皮,机敏,愉快,可爱……)

(4)牧童捉到蝉了吗?编一个故事,讲给大家听。

3、自由读,边读边体会诗的意思。

4、大声朗读,想象诗人当时所见到的情景。

5、背诵全诗。

板书设计:

1所见

骑黄牛

牧童歌振林聪明可爱

欲捕蝉

闭口立

《所见》教案 篇6

一、看图导入,找趣。

复习背诵《寻隐者不遇》(指名背诵、齐背)

师:(板书“见”)同学们,能给这个老朋友组个词吗?

生:所见。

师:这里的“见”可以用上什么方法去“见”呢?

生:可以用上眼睛去观察。

师:对,这是“看见”。

生:可以用上耳朵去聆听。

师:说得好!引说,这是——“听见”。

(教师ppt出示课文插图。)

看这幅图,你能用上眼睛和耳朵发现什么呢?

学生观察。

生:我看到了牧童。

(教师板书“牧童”)

师:牧童是指——

生:牧童是指放牧的小孩子。

生:我看到了黄牛。

(教师板书“黄牛”)

生:我看到了牧童骑在牛背上。

(教师板书“骑”,学生书空)

生:我看到了树。

师:几棵树?

生:很多棵。

师:数得清吗?

生:数不清,是一片树林。

师:树长得怎么样?

生:是参天大树。

生:是高大挺拔的树。

生:树的枝叶很茂密,郁郁葱葱的。

师:树叶的颜色呢?

生:绿油油的。

生:树叶的颜色青翠欲滴。

师:像这样郁郁葱葱、青翠欲滴的树林我们可以成为——

生:齐答“林樾”。

师:仔细观察这个词有什么特点?

生:他们都是“木”字旁,都跟树木有关。

师:拿出你们的手指跟老师一起书空,记住字形。

师:你还有其他的所看,所听吗?

生:我看到了蝉。

师:“蝉”是什么?

生:“蝉”就是“知了”,是一种昆虫。

生:我还听到了蝉的叫声。

师:正在叫的蝉就叫——

生:齐答——“鸣蝉”。

二、初读古诗,读趣。

师:以上是同学们看见、听见的,是“我们”的“所见”。在两百多年前的清代,有位诗人叫袁枚,他是个善于观察、描摹细致的人,他也亲眼看见,亲耳听到了这画中的美景,并把这些“所见”写成了一首诗,请你们仔细读读袁枚的《所见》,看看他比我们多看见、多听见了什么?

出示《所见》一诗,并范读古诗。

师: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吗?

生自由读诗。

师:我们一起来读吧!我先读,你们接。

教师读“牧童——”,学生接“骑黄牛”。以此类推。

师生交换读。

指名读,齐读。

三、情景感悟,品趣。

师:现在我们来找找袁枚的所见比我们的所见多了什么?

生:袁枚听到了歌声。

生:这歌声是牧童唱的。

师:这歌声怎么样?

生:这歌声很响亮。

师:你怎么知道的?

生:我是从“振”字看出来的。牧童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。

生:这歌声也可能很悠扬,悠扬的歌声也会在树林里回荡。

师: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样的歌声?

生:我仿佛听到了嘹亮的歌声。

生:我仿佛听到了美妙的歌声。

生:我仿佛听到了欢快的歌声。

生:我仿佛听到了清脆的歌声。

师:谁能用朗读表现出牧童放声歌唱的样子?

指名读。

师:你还从诗中发现了什么?

生:小牧童忽然不唱歌了。因为诗人写到“忽然闭口立”。诗人发现小牧童的眼睛一动不动,嘴巴张大,不再唱歌,而且站立不动。

师:小牧童怎么突然不唱了呢?

生:因为他想去抓树上的知了。

师:你怎么知道的?

生:诗人说“意欲捕鸣蝉”。“意欲”就是想要的意思。

师:看来诗人的确观察细致入微,能发现我们发现不了的东西。不仅如此,诗人还特别会表达。你再读诗,看能不能发现诗人抓住什么把小牧童写活了?

生再读古诗,思考。

生:诗人抓住了小牧童的动作,把他写活了。

师:你也有一双火眼金睛。你能找出描写小牧童动作的词吗?

生:“骑”、“振”、“捕”、“闭”、“立”。

师:我们比一比,看谁能把小牧童给读活了。

学生练读。比赛读。全班伴着音乐齐读。

师: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田老师,因为他能把每一首小诗都编成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。你能把今天的这首古诗也编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吗?请你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句编编看。

学生编故事,写在练习本上。

交流反馈。

四、同题拓展,说趣。

师:读了这首诗,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形象呢?

生:活泼可爱。

生:他唱着动听的歌,无忧无虑。

生:他聪明机灵。

师: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呢?

学生背诵,如《小儿垂钓》《四时田园杂兴》《村居》《池上》

师:这里老师再给大家补充一首

村晚

草满池塘水满陂,山衔落日浸寒漪。

牧童归去横牛背,短笛无腔信口吹。

教师范读,学生自读。

师:比较这两首诗,它们有什么异同?

生:这两首诗都是写牧童的,都写出了他们的无忧无虑、自由自在。

生:我觉得《村晚》里的牧童更加无拘无束,因为他不是规规矩矩地坐在牛背上,而是“横”在牛背上。

师:你猜猜他在牛背上可能是什么样的姿势?

生:可能是半躺在牛背上。

生:可能是趴在牛背上。

生:也可能是倒着坐在牛背上。

师:多么自由的小牧童呀!哪里还能看出他的自由自在?

生:他吹的曲子也是想吹什么就吹什么,想怎么吹就怎么吹的。

五、课后创作,想趣。

师:多么令人羡慕的小牧童呀!其实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快乐自由的小牧童,你心中的那个小牧童是怎样的呢?请你课后学着诗人的样子也来创作一首小诗。

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
相关热搜
网站地图